2006年1月1日,星期日(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三版:权利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危房终被推倒
本报2005年10月12日《26根承重梁不能承受之重》
本报记者 汪嘉林

  一边是厂房的26根承重梁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裂缝,一边却是数名工人仍然夜以继日地在这随时都有倒塌危险的房子中工作。
    在武义县桐山村的这次采访中记者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负责人的回避,知情人的躲躲闪闪,甚至有人扬言要给记者“洗洗脑”。在曲折的采访中,记者还是从一些良心尚存的知情人中获得了只言片语:“2001年2月,桐山村在未经招投标的情况下将建厂房的工程承包给了无建筑资质的舒伟亮。在没有施工图纸、没有经过竣工验收的情况下,该厂房于2001年4月15日交付使用。同年4月22日,武义县建设局就对该工程进行了检查,发现存在违法建设行为,便立即下发《整改通知书》,但村里一直没有整改。”
    而记者从武义县建设局了解到的情况似乎佐证了这位“知情人”的说法:“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厂房在建造时没有经过任何审批手续,属于‘四无’工程(无立项、无设计、无验收、无管理)。”
    但是对于记者来说,这样的回答并没有彻底解决问题,疑问依然存在:“即使是这么一个‘四无’工程,也不应该在建成仅仅4年的功夫里便‘遍体鳞伤’处处裂痕啊?”或许是我们的执着感动了一位当时参与建造该厂房的村民王根林(化名),他直截了当地挑明了掩盖在幕后的真相:“这钢筋不知咋的,一碰就断。这还能叫钢筋啊!木条都比它结实。还有那水泥,里面怎么能掺这么多黄沙呢?都成沙灰了,哪能用啊?用的砖也不好,很多都是旧的,已经没有强度了。”
    2005年12月22日,记者再次从武义县建设局得知,这座厂房目前已经全部拆除,导致26根承重梁产生裂缝的,除了建材质量不符合标准外还有地基沉降等其它多种因素。